
本文转自:荆州日报
□ 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 陈春霞
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需要个性化教育。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学生,离不开教育最本质的力量——爱。给予学生强有力的“心理支持”,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是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者不能因为自己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没有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感到绝望悲观,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不思进取而产生挫败感……”唯有“点燃”孩子的自信与勇气,才能唤醒他们向上的力量。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遇到过各种棘手的问题:孩子表现出撒谎、懒惰、扰乱课堂秩序、情绪失控等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需要教育者持续关注。我们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所面临的真实处境,从一切显性行为背后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必须不断自问:教育者所给出的建议能否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脱离过去的困境? 如果放任眼前的问题,这个孩子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面对教师的指责,孩子是否具备足够的承受能力?
下面就是一个通过努力获得回报的真实案例。
案例的主角是一个读三年级的9岁小男孩。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却对自己的表现毫不在意。他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对他的学习没有要求,但休假时经常陪他运动和玩耍,导致他常常到了睡觉时间,作业还未动笔;母亲则对他十分严苛,只要他在身边,除了完成学校作业,还必须做额外练习。这种矛盾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陷入混沌状态,他会在老师授课时逗同学发笑,在其他同学认真答题时玩手中的物品,也会因作业正确率低而低声啜泣。
最初,我对这个孩子的行为感到不解,总是在他扰乱课堂纪律时大声呵斥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收效甚微。
面对我的指责,他会满脸通红地低下头,可坚持不了多久又故态复萌;我也试过冷处理,结果他在学业上遇到的障碍更多了——拿到作业时,因不能及时改错而被批评,这又让他因焦急无助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
在了解到孩子所处的真实境况后,我开始尝试改变教育方法:不再紧盯他“特别”的表现。课堂上,我给予他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他结束并不流利的发言后,肯定他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在他交来错误百出的作业时,不再为鲜红的圆圈而严厉指责他的懒散,而是肯定他工整的字迹和交作业的积极态度;中午就餐结束后,请他帮忙收拾讲台并表示谢意……在每一次尝试中,我坚持做到一点:每天在班上至少真诚地夸奖他一次。
在接下来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接纳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任何行为。当他控制不住自己时,我努力使自己表现得不那么急躁;当他稍有进步时,我和他一起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
令人欣喜的是,升入五年级后,这个孩子逐渐融入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课堂上,他不再通过干扰他人来获得关注,而是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赢得掌声;放学后,他会主动帮助值日的同学打扫卫生,并热情地与老师道别。时至今日,他的学习成绩仍与其他同学有较大差距,但他不再惧怕错误,而是积极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勇气,整个人散发出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教育者的爱,首先应是理解,然后是帮助,最后是期待。”在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我遇到过无数困难,支撑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案例中的小男孩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矫正行为、重拾信心,理解了“责任”“坚韧”这些抽象概念,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在教育实践中,全然接纳孩子的缺点,并学会用新的观念和方法去指导和解决儿童出现的问题,是教育者必备的品质。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总会有办法帮助孩子。“点燃”孩子的自信与勇气,做有温度的教育者,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